瑶族:明清时期大量迁徙到云南

1.jp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瑶族。

640.jpeg

图片 |  瑶族平均寿命也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中国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六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瑶族名称比较复杂,有自称28种,他称近100种。有的自称为“勉”(“人”的意思),也有的自称为“布努”“金门”“瑙格劳”“拉珈”“炳多优”“唔奈”“藻敏”等等。过去又因其起源传说、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而有“盘瑶”“过山瑶”“茶山瑶”“红头瑶”“花瑶”“花蓝瑶”“蓝靛蓝”“白裤瑶”“平地瑶”等30余种不同的称呼。

按照语言、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又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 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又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又称侗水语支系;汉语方言支系。

640-1.jpg

640-2.jpeg

640-3.jpg

图片 | 云南金平蓝靛瑶姑娘的服饰和纺织生活。

瑶族的先人传说,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北、湖南方向迁徙。元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地。到了明代,广东、广西成为瑶族的主要分布区。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明朝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在宋、元、明、清时代,广西西部和云南的瑶族地区都曾受土司制度的统治。清朝曾在瑶族聚居地区设置“瑶长”“瑶练”等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设立相当于县、区一级的“化瑶局”“安化局”和“设治局”。后来又改设区、乡、村,建立保甲制度。除此之外,在一些瑶族聚居区还残留若干带有原始特点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组织形式有“巴引”“油锅”“瑶老制”和“石牌制”等等。

640-4.jpg

640-5.jpg

640-6.jpg

图片 |  多彩的云南金平红头瑶服饰。

云南是瑶族人口仅次于湖南和广西的省份。云南全省瑶族人口的88%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元阳、绿春等县,此外,师宗、丘北、砚山、西畴、马关、屏边、红河、墨江、江城、景东等县也有瑶族分布。

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蓝靛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门话(门话或称瑶语金门方言、金门土语、门方言),自称“门”“金门”“金底门”或“黑尤门”,有“蓝靛瑶”( 或“靛瑶”)“沙瑶”“平头瑶”等他称。过山瑶又叫盘瑶或勉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勉话(勉话或称勉方言、优勉方言、优勉土语)。自称“勉”或“优勉”,有“大板瑶”(或“板瑶” )“红头瑶”“广东瑶”“广西瑶”“顶板瑶”等他称。山瑶使用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自称“布昨”,仅分布于富宁县一些乡镇的边远山区。景东瑶族自称、他称均为“乐舞人”。

在云南,唐代到元代可能已有瑶族迁入。但学术界公认,瑶族从广东、广西、贵州大量进入云南是在明、清时期。关于瑶族的族源,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 “莫徭”是瑶族先民。“莫徭”族称的出现,标志着瑶族已从蛮族集团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较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到宋代,瑶族被称为“徭人”“蛮徭”等。民国时期,广西省官方出现了用“瑶”来称呼瑶族的实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瑶”作为瑶族的法定称谓。

云南蓝靛瑶和过山瑶与其他地方蓝靛瑶、过山瑶一样,大致在唐末时代即已使用方块瑶文,因此,乾隆《开化府志》卷九有“徭人……男女皆知书”的记载,张自明《马关县志》也有“徭人……有书,父子自相传习……” 的记载。方块瑶文与方块壮文、日文、朝鲜谚文、越南喃字相类似,它由汉字和仿汉瑶字构成,用粤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和瑶语混读、以汉语为主导。

蓝靛瑶和过山瑶全民信仰瑶族道教(或称瑶传道教),这是一种由瑶族原始宗教与汉地道教、佛教、儒教相结合的宗教,它包括瑶族盘王崇拜、自然崇拜、道教信仰、佛教信仰、圣贤崇拜等内容。瑶族道教又分蓝靛瑶道教、过山瑶道教、茶山瑶道教等。瑶族道教渗透到瑶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西方,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宗教、经济三位一体是瑶族“文化核”。因此,瑶族道教的典籍和瑶族歌书等,被称为“瑶人文书”,备受重视,被视为是瑶族文化宝库。

640-7.jpeg

640-8.jpeg

图片 | 云南金平红头瑶服饰上的刺绣以精美、鲜艳见长。

瑶族妇女的头部装饰十分讲究,异彩多姿,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用精美鲜艳刺绣而成的"帕铳"遮盖。

红头瑶是云南瑶族中服饰甚为华丽的一支,男孩和女孩均戴布制的圆形平顶花帽。云南金平县马鞍底乡一带的红头瑶妇女剃去全部头发,用红布盘成重达两三公斤的大包头,故又被称为“大红布包头瑶”。

桂北、粤北及云南等地一部分瑶族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色缨络的帽子,具有独特的风格。

瑶族全民族的法定节日是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盘王节原为民间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盘王舞的节日。但自1984年第一届全国瑶族盘王节在广西南宁举行后,盘王节已成为全世界瑶族人民交流思想感情、振奋民族精神的节日。云南瑶族特有节日还有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山瑶的“达努节”等。“达努节”是纪念讲布努语的瑶族所崇拜的创世女神密洛陀的节日。在民间,其隆重程度与盘王节相似。此外,云南瑶族较大的节日还有春节、三月三、端午节、七月十四等。

640-9.jpg

640-10.jpg

图片 |  度戒,就是瑶族的成人礼。这是云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河口县,在2017年举行的一次瑶族男孩度戒仪式。河口瑶族度戒是云南省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多靠口耳相传,部分用汉文传抄。其形式多样,有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谜语、说词等。神话以《盘古》《密洛陀》《伏羲兄妹》《盘瓠》最为著名,反映了天地万物起源和人类起源。瑶族的传说,如《长鼓的传说》和《跳盘王的由来》《祝著节的传说》都是为了纪念其始祖而创作出来的。《漂洋过海的传说》和《千家垌的传说》则反映了瑶族遭遇重大事变并不断迁徙的历程。瑶族民间故事以明清时期居多,题材有爱情故事、魔法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等。

唱歌是瑶族人民普遍的爱好,很多民间歌手见物编词,出口成歌,留下了众多的歌谣。男女之间的对唱,往往通霄达旦。这种无伴奏的歌谣,取材广泛,有叙述洪荒时代天地万物变化的“创世歌”,有叙述本民族历史的“立传歌”“历史迁徙歌”,有男女谈情说爱的“爱情歌”,有关于生产劳动的“生产歌”,有反映反抗民族压迫的“历史斗争歌”,有反映传统习俗的“风俗歌”,有互相盘问对答的“盘歌”,有带有幽默内容的“滑稽歌”,有以歌代信的“信歌”,以及师公和道公做法事时唱的“娱神歌”。明清两世瑶族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在“官有万兵,我有万山”“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塘"”的歌谣中也反映出来。

云南瑶族分布呈“大散居、小聚居”的格局,居住地多为亚热带和热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生物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时,云南瑶族多已进入地主经济的社会经济形态,但阶级分化尚不明显,在江城县等地还有瑶民游耕。从总体上看,瑶族的经济、文化教育都很落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瑶族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在经济上,许多云南瑶村通过种八角、草果等经济作物而成为小康村。在文化教育上,云南瑶族也有了自己的知识分子、干部及各行业的人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瑶族人民与各兄弟民族—道走向了共同繁荣。

视频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宣传片。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