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彝族创世史诗《查姆》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制作出版,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传唱艺术史料,收录作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哈尼哈巴》《梅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堪称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史料大全。

本期向您介绍的是《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中的彝族创世史诗《查姆》。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是彝族先民讲述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一部创世史诗,是目前所发现的反映远古先民生活与历史的彝文古籍,是一部用古彝文记载的篇幅最长、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书面作品。

查姆”为彝语音译,彝族人把叙述一种起源称之为一个“查”,“查”意为种类或类别(即篇、章的意思),“姆”则是母、大之意,即为根基或本源,“查姆”即“万物的起源”,是彝族先民认识和解释宇宙起源的基本学说,因而被称之为彝族的“根谱”,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就代表一个“查”,彝族民间据传共流传有120多个“查”。

《查姆》主要流传于楚雄州双柏县的安龙堡、大麦地等彝族地区,《查姆》史诗的传承主体主要是毕摩和民间艺人、歌手,主要有书面文本化和生活化遗存两种保存形式,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文本是收藏于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清乾隆十九年彝文抄本《查姆》,由双柏县下莫且法村彝族毕摩世传,1983年被楚雄彝文古籍研究室征集入档。

1.jpg

2.jpg

3.jpg

图片 | 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文本是收藏于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清乾隆十九年彝文抄本《查姆》,由双柏县下莫且法村彝族毕摩世传,1983年被楚雄彝文古籍研究室征集入档。

《查姆》为彝语南部音译,意义纵横综观为:古代彝族人最初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的叙述。说得准确一点那就是,彝族传说中万事万物的起源。该诗彝族把叙述天地间一件事物的起源叫一个“查”,《查姆》共有一百二十多个“查”,目前已翻译出来的大概有40多个“查”。“查姆”一词另外一个解释为“查”为人,“姆”为做,最初做事的道理,哲理。姆在彝族里也称“大”,“特大”之意。所以每个查都有它特殊的内行和意义。

《查姆》内容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吾查》,即为先天,本文称为“吾查经”,它内容有天地起源、万物起源、人类起源、疾病由来等等,以及对事物解说;二是《卖查》,即为后天,本文称为“卖查经”,它内容有历法、医药、术理、道德理规、祭祀等等,后天“卖查”只有师徒传承,很多都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不同祭祀场景设不同的祭台,献祭上香的数量、祭品、杯子数量都不同。另外,“经”又分为“阴经”和“阳经”两部分,分别由毕摩分公母诵唱。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查姆》经书内容有六大方面学科,反映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天文历算,彝族《十月太阳历》,古夷先民在8000年之前就确定了太阳位置,地球绕太阳一圈为360天,用十二地支来纪日纪时,以十二属相轮流值日,轮三次形成一个月,即月亮绕地球一圈为36天,这也是最初夏历的由来。

2.医药,当人们生了病,地上就有治病的草,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应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及人体对环境的影响,彝族的《齐苏书》成书在明朝嘉靖年间,比李时珍本草纲目早12年。

3.道德理规,彝族《理朵书》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内容涵盖了仁义道德、读书习礼、忠君守法、尊老爱幼等丰富的教育及哲学思想。

4.毕摩祭祀,婚丧嫁娶、献牲、驱邪、攘邪、送星神、送大神、讨名、祭龙、祭土、祭粮魂等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和仪式。

5.数术风水,代表有《密索书》,人们生活在宇宙空间里,会有不好的邪气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四维八干、十二地支三合、六合、冲、克、破、穿、绝,二十八星宿、十二建除的运用,流年有顺势也有逆运,用风水煞气化解法。

6.文学艺术,可分为口传和书面两类。内容以民间文学、古老神话、传说故事、民歌《阿塞》、《阿哩》和谜语。其中,阿哩和阿塞是彝族民间文学中最具特色的口头诗歌文学,几乎包括了彝族民间文学中可以诵唱的经书的全部,反映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4.jpg

5.jpg

6.jpg

图片| 云南双柏素有“查姆故地” “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的美誉。

在古代彝族社会里,毕摩只能传给自己人或对主家忠心的人,而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是通过学校教育传授的,广普知识,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如果学道之人,将自己所学所修,轻易的告诉他人,则鬼神嗔怒。以后学道,会有很多魔障。因为毕摩都是通达阴阳造化之妙的祖师神仙流传下来的,很多关键的地方都没有写在书上,而是师徒之间传授。担心的是有些人学了之后,窃弄神机妙用。还有就是怕有的世俗之人,听了之后,口出诽谤之语言。这样就导致自己学起来,信心受到影响,或者鬼神嗔怒,致使学亦难成。

在当地彝族民间还流传一种习俗,毕摩去世时还要烧上数册经书让毕摩带到阴间,继续当毕摩做法事,成了人亡书毁,使不少的经书流失。 云南双柏不少彝族毕摩还藏有数量不等的“查姆”抄本,但是由于他们收藏条件较差,不少经书已经破损,无法修复。 而随着外来文化的激烈冲击,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出现了生存危机。会讲彝语,使用彝语的人的范围不断缩小,用传统唱腔演唱《查姆》的人更为稀少。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对传承古老歌谣的热情正在丧失。这些都是造成《查姆》面临濒危的社会历史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知名的民间艺人锐减,著名的民间歌手、毕摩李斋文、施学生、普天文等已相继去世,现在能系统演唱《查姆》的艺人已所剩无几。大部分青少年没有听过系统的演唱或唁诵《查姆》。《查姆》的传承人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现急需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使《查姆》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7.png

8.png

图片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