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1.webp.jpg

2.webp.jpg

图片 |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这里世居的拉祜族人民占中国拉祜族人口的二分之一,是各地拉祜族共同认可的拉祜文化发源地。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制作出版,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传唱艺术史料,收录作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哈尼哈巴》《梅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堪称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史料大全。

本期介绍的是《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中的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片段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神话,乃拉祜先民为了感谢天神厄莎造天造地、造物造人以及教会人如何生存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学。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阔嘎阔”演唱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述文学精品。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的译音,为“造天造地”的意思。《牡帕密帕》讲述了天神厄莎创造天、地、日、月、星辰、植物、动物和人的经过,全诗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内容,被人们称为拉祜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片段

《牡帕密帕》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全诗二千多行,由于民间流传的版本不同,诗的结构有所不同,内容也不尽相同。常见的《牡帕密帕》版本,由歌头、歌尾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造天造地”,第二部分“造物造人”,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第三部分“人是怎样生活下来的”的内容最为丰富,包括了“扎笛和娜笛结婚”“第一代人”“取火”“打猎”“分配”“定年节”“盖房子”“造农具”“种谷子”“种棉花”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或农闲期间说唱,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这一创世神话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目前,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能完整演唱该曲目的仅剩1至2人。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片段

《牡帕密帕》是长篇诗体神话,也是一部创世史诗。可是,《牡帕密帕》的传承方式,与其他民族的史诗有所不同。大多数的民间史诗,仅仅用来吟诵,有的供专职人员在特定场合吟诵,有的供普通人吟诵,《牡帕密帕》却是可以演唱的。这种演唱,有时带有一点表演性质,娱乐的成分占有较大比重。

由于要在公众场合演唱,对歌词和曲调的艺术性要求较高,《牡帕密帕》作为长篇创世神话,凝聚了拉祜族的智慧和心血。《牡帕密帕》的歌词,通俗简练,格律固定,对偶句较多,并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由于拉祜族分布于很多地方,受居住地域各种文化的影响,《牡帕密帕》的演唱调式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不管有多大差异,格式都很优美,符合拉祜族群众的欣赏习惯。并且歌词和曲调能够雅俗共赏,老少成宜。

《牡帕密帕》的演唱,一般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进行。演唱形式多样,可以是一人演唱,也可以是一人主唱,多人伴唱;还可以是一至二人主唱,群体伴唱。有时候,还可以多人轮流演喁一演唱时,气氛往往十分热烈,歌唱和吟诵结合,以字行腔,声情并茂,达到忘我境地。演唱活动一旦开始,往往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这种群体性的演唱活动,在《牡帕密帕》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webp.jpg

4.webp.jpg

5.webp.jpg

图片 | 澜沧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牡帕密帕》的保护传承基地之一。这里拉祜文化底蕴深厚,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在屋顶、服饰图案等地方都可以看到。

《牡帕密帕》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嘎木科”和“摩八”。“嘎木科”是拉祜语,意思是会唱诗的人;“摩八”也是拉祜语,意思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类似于祭司和巫师。

嘎木科是会唱诗的人,也就是能够通篇演唱《牡帕密帕》的人,是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问演唱《牡帕密帕》时的主唱之一。摩八与嘎术科不同。在拉祜族群众看来,摩八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人与神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由于摩八的社会地位很高,人们对摩八的要求也很高。摩八要能通篇演唱《牡帕密帕》,要会唱各类祭祀歌,懂民族历史、天文地理,还能主持重大祭典,会医术,懂巫术。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人尊称为“摩八”。

被人称为“嘎木科”的人较多,但能被人称为“摩八”的人,往往两三个村寨才有一个。摩八平时为人送鬼打卦、招魂治病、主持祭祀,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和农闲期间,负责主唱《牡帕密帕》。

摩八是诗体神话《牡帕密帕》的真正传人。摩八可以结婚,生儿育女,但不能把自己的位置传于嫡亲后代,也不能开门收徒。一个人要成为摩八,先要自学,要经常跟随老年摩八参加各种活动,接近老年摩八,力争成为老年摩八的助手,然后通过察言观色,耳濡目染,慢慢掌握老年摩八的本领,在老年摩八年老体衰的时候取而代之。当然,一个人要成为摩八,首先要成为一名嘎水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要成为嘎木科,就要虚心学习《牡帕密帕》的演唱,参加《牡帕密帕》的演唱活动,以便渐渐成名。

无论是嘎木科还是摩八,都不是衣钵传授,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大家推荐认可的。一个人《牡帕密帕》唱得好,就会被大家推举为嘎木科——会唱诗的人;一个人具备了摩八的能力和水平,就会被大家推举为摩八,请去主持各种宗教仪式,为人治病。因此,嘎木科和摩八在《牡帕密帕》的传承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6.webp.jpg

7.webp.jpg

8.webp.jpg

图片 | 拉祜族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少数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示。

拉祜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体神话《牡帕密帕》,就是其精神财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拉祜族创造史诗《牡帕密帕》是人类最早思考的结果与体现,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人类最初思考方式的深刻影响。它生长于拉祜族民间文化的沃土,世代相传,几乎吸收了拉祜民间文化的所有养料,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纽带。从2003年3月开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已经作为先行试点普查《牡帕密帕》,基层逐步建立起了传承基地、传习所。并出台《非遗保护与传承五年规划》,明确《牡帕密帕》相关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发展要求,配备相应的人员,具体负责开展非遗的认定、保存、传播、保护和利用等领域的工作。

9.webp.jpg

10.webp.jpg

图片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